十大名医--皇甫谧
发布日期:2024-03-26 11:30:45 浏览次数:18692
皇甫谧(公元215—282),字士安,幼名静,自号玄晏先生,安定朝那(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皇甫湾)人。汉太尉皇甫嵩之曾孙;祖父皇甫叔献曾任霸陵令,父亲皇甫叔候,仅举孝廉,家道中落。
皇甫谧幼年丧母,由叔父、母抚养。建安二十四年(公元219年)后,随叔父徙居新安(今河南省渑池县)。在叔母教诲下,奋志于学。因家贫,带经而农,耽玩典籍,手不释卷,时人称为“书淫”。经多年刻苦学习,遂博通百家之言,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、史学家、医学家。著有《礼乐》、《圣真》、《玄守》、《释劝》等论和《帝王世纪》、《年历》、《高士》、《逸士》、《烈女》等传及《皇甫谧集》、《玄晏春秋》、《郡国志》等文史著作十八种。
皇甫谧一生,经历了三个朝代,生于汉末,长于曹魏,逝于西晋。因受儒家正统思想熏陶,面对曹魏代汉,司马氏专权,立志不仕。魏国宰相司马昭、晋武帝司马炎都曾征召皇甫谧进朝做官,皆以病、老为辞,惟向晋武帝借书一车,虽疾羸不堪,仍苦读不辍,披阅不怠。
皇甫谧四十二岁患严重风痹症,不为病魔屈服,悉心钻研针灸。虽然对于针灸方面的经验,早在二千多年前,我国医家已进行了系统总结。如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长沙和马三堆汉墓中,发现了多种周代编写的医书,其中有《足臂十一脉灸经》和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。战国时代的《黄帝内经》也有许多论述针灸的内容。东汉初期针灸名医涪翁还有《针经》的专述。但是晋代以前涉及到针灸内容的医书,“其父深奥”,“文多重复,错互非一”。以《皇帝内经》中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及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》为据,加以综合比较,“删其浮辞,除其重复,论其精要”,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,终于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—《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》,也称《针灸甲乙经》,简称《甲乙经》,成为我国医学经典著作,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《针灸甲乙经》,共十卷,一百二十八篇。内容包括脏腑、经络、腧穴、病机、诊断、治疗等。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的穴位六百五十四个(包括单穴四十八个),记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,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。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,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,一向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。唐代医家王焘评它“是医人之秘宝,后之学者,宜遵用之”。此书问世后,唐代医署就开始设立针灸科,并把它作为医生必修的教材。晋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著,大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写出来的,也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。直至现在,我国的针灸疗法,虽然在穴名上略有变动,而在原则上均本于它。一千六百多年来,它为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根据。
此书也传到国外,受到各国,特别是日本和朝鲜的重视。公元七O一年,在日本法令《大宝律令》中明确规定用《针灸甲乙经》列为必读的参考书之一。足见,皇甫谧的《针灸甲乙经》影响之深远。皇甫谧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医、“世界针灸学之祖”、世界级历史文化名人。
皇甫谧晚年还著有《笃终论》专论葬送之制,其中论及生死观及改革葬制,至今仍颇有积极意义。
皇甫谧不仅在学术上为当时和后世做出了贡献,留下了丰富的遗产,并对生徒诚挚教导,热情培养,门人挚虞,张轨、牛综、席纯,后来皆为晋代名臣。
晋太康三年(公元282年),皇甫谧与世长辞,终年六十八岁。子童灵、方回等遵其遗命,简葬于今甘肃省灵台县独店镇张鳌坡塬。